【华科论道】著名投资人龚虹嘉:解决生活痛点最有效的技术有望成投资热点

发布日期:2020-11-10 浏览次数:180

江门江裕映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0个在招职位
映美控股有限公司,拥有自主品牌「Jolimark映美」,母公司江裕集团于1986年在中国香港创立,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运营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于2005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至今已有36年精密光机电产品的研发及制造经验。 映美秉承创新为先的发展理念,十分注重产品研发,在全球设有四大研发中心:日本、台湾、江门、深圳。目前已取得137项国家专利和78项软件著作权,于江门创建制造基地——江裕科技园,在全国设有超过450家授权维修网点。目前,旗下的针式、微打打印机已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产品,能够与国外巨头同台竞技,并借势推出了云打印、喷墨打印机、SaaS、拉花机、美甲机等产品线,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公司将发展赛道开拓至医疗器械用品市场,利用独特的平衡无油四缸压缩机专利技术,研发了静音医用压缩式雾化器和便携式医用制氧机等产品。 其中,便携式制氧机重量轻、体积小、内置电池续航长,可满足室内移动、户外活动、车载等不同场景的补氧需求。压缩式雾化器雾化颗粒细腻,低噪静音,更具有9档气量调节,满足不同人群雾化治疗需求。 在后疫情时代,以及人口老龄化、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医疗器械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映美将继续深耕医疗器械市场,陆续推出高原专用制氧机,体积更小的便携式制氧机,高性价比、大流量的台式便携一体制氧机,脉冲雾化器,便携雾化器,指环血氧仪等多款新产品,打造丰富且全面的健康氧护系列产品链,让生命和健康时刻得到呵护和保障。

近日,映美控股总裁欧国伦校友龚虹嘉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举办的“华科论道”校友线上对话活动中,进行了以《投资与人生》为主题的分享,其关于投资、人生、哲学等观点精彩纷呈,值得学习与分享。

 

 去年这个时候,龚虹嘉先生恰逢也对映美控股进行了参观访问,对映美的产品、市场应用、企业发展策略等都给予了精辟的指导。龚先生还现场体验了映美数十款近年来研发的新产品,包括云打印系列产品、红黑双色电子发票打印机、电子发票自助终端、国内首台平推及连续纸喷墨打印机、红头文件打印机、彩绘美甲机、拉花打印机、新零售系统及场景金融解决方案、互动教育系统、医用雾化器、医用便携制氧机等产品。

 

 

以下为摘录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北京校友会”有关本次《华科论道》对话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主持人:绝大多数人知道您,是因为您投资海康威视的传奇故事。您20年前投资海康威视,一笔245万元的投资到如今收益超过600亿元,收获了25000倍的回报,确实难以复制。请简单介绍海康威视的经历?

 

龚虹嘉:海康威视的成功,源于同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胡扬忠、陈宗年发挥智慧,将其引领为中国具有标杆性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视频监控方面的领头羊。

 

其实海康威视所处的行业,在过去的20年里竞争激烈,新技术在不断地出现。海康威视总经理胡扬忠能利用直觉和远见,在每次新技术出现时,敏锐地将新技术与海康威视的产品平台、所面对的应用场景紧密融合,不断保持竞争优势且加以扩大,这是成就海康威视的一个关键点。

 

海康威视的国有股东对海康威视经营层,尤其是对于胡扬忠、陈宗年和我本人组成的华中大同班同学“三剑客”予以充分信任,使这个组合能维持超过20年,这也是在我们当今的国有企业,或者说以国企、央企为首的控股股东企业里难以再现的。

 

另外,公司的成功与经营层,特别是在过去20年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经营层不断带领公司创造新的奇迹,紧密相关。

 

主持人:您总说海康威视的成功是“运气好”,但背后一定有投资逻辑。您也讲过,当时投海康威视和几年前投现已在科创板上市、最大的独立芯片设计公司芯原股份是基于定势分析。具体来讲,是怎样的定势分析?有什么可以概括的规律?

 

龚虹嘉:芯原股份是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独立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海归科学家戴伟民先生创立,曾在业内引人注目,先后吸引了中国几乎所有主流的风险投资商进入。

 

但由于这家公司迟迟难以获得盈利,很多投资人开始觉得,也许这种独立芯片设计公司的商业模式在中国难以成立。

 

我分析过这家公司不盈利的原因——主要是台湾与台积电集芯片设计与芯片制造于一体的芯片巨头,主要把盈利点放在后端的IP授权与芯片的制造上,从而不断压低设计费。因此,像芯源股份这样定位为芯片设计的公司,是难以获利的。

 

当时差不多是4年前,我做了“定势分析”。彼时,中国正在崛起,中美关系、中国和台湾的关系可能会发生较大逆转,当国内的企业无法到台湾设计芯片和流片的时候,我想国内的芯源股份就到了可以盈利的那一天。并且,过去的10年,芯原股份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全世界优秀公司的芯片、知识产权。

 

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外部环境——宏观形势和政策变化,所以,我投资的经验综合来说就是“顺势而为”。

 

主持人:您现在投资的领域涉及干细胞、基因、中药材以及土壤治理,也因此,很多人说您是一个不爱凑热闹,敢投冷门、偏门的投资者。您为什么不投风口?事实上,您会关注风口吗?如何在冷门的领域中找到能热起来的项目?

 

龚虹嘉:通常一个股权投资的基金投资周期在57年,如果超出这个时段还不能退出,通常是不适合投资的。人们常提及的热门、风口是和投资回报周期息息相关的。只有符合上述周期的,才容易成为投资热点。在这个时间窗口内,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成长趋势和盈利空间的项目,才会成为投资人追捧的对象。

 

我是完全使用自己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一方面,能将一部分资金配套给中国最优秀的股权投资基金,让他们用商业规则,来寻找值得投资的优秀项目。面对一些具有更大不确定性的早期项目,也可以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这时候,我的投资标准是——判断该项目是否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痛点问题。

 

很多时候,投资人会认为,投资资金较多、周期较长的项目,即使能解决社会痛点,也该是由政府关注的。我想先走一步,让政府做决策时,可以有更大的底气,也想做些示范和样板。

 

投资领域的冷门和热门通常是交替的。有时候达到一定的触发条件,一些项目就成了热门。所谓的热门,常常是大家都能看明白的项目——这是个什么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获得多大的成长空间和盈利空间。

 

我投资的一些公司尚处于冷门的早期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一些企业后来成了热门企业,其所在的行业也变成热门行业。在我已投资的项目清单里,经常源源不断出现新的热门企业,比如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

 

我们在这些提早进入的项目中,感受到了风口和热点——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真实需求和痛点最有效的技术,就有希望成为未来投资的热点。

 

因此,对社会刚需和痛点的判断变得重要。其实就是想明白:什么样的技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突破和进步,最后成为解决痛点有竞争力的手段。

 

 

主持人:您的投资也很跨界,为什么这样布局?在您20年来的投资经历中,创业领域有怎样的发展和变化?您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逻辑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龚虹嘉:事实上,我之所以会投资很多项目,第一是因为遇到了,第二是在项目本身或是主要参与者、创始人身上找到了共鸣。

 

投了一个个不同的项目回头去看时,就发现可以将它们拉成一条线,变成一幅画。我并不是会事先设定赛道,再从赛道上找选手的类型。

 

2000年前后,创业领域依靠经验技术和行业积累,只要敢放手一搏,多数情况下,都能找到生存发展的空间,成就一番事业。10年前开始,各种各样利用互联网属性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成了主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企业的无边界,强者恒强,头部效应开始呈现,很多原来分散的业务和平台渐渐消失,向头部企业、头部平台集中。

 

而过去这5年,以深度学习神经元网络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开始为人们所认知、熟悉且利用,人工智能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应用的碎片化,又为很多创新企业带来了机会。

 

科创板的推出,给愿意在硬科技里创新的创业者、愿意对此投资的投资人带来了利好。我也曾一度偏好投资硬科技。科技向善,科技向上,是我内心努力追求的,我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健康。

 

技术的创新、融合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们基于大数据能完成不同业务的融合与跨界,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因此,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时代,尤其需要想象力——把新技术、外部环境及生态圈的改变与自己所做的事情匹配,也许就能看到新的发展机会。

 

投资过于任性,会犯下很多错误,但投资过于理性,又会错失很多机会。投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想面面俱到,不错过任何机会的时候,也许就会变得平庸、不专注且没有特点。

 

主持人:您投资的成功案例已成传奇。我们也特别感兴趣,在多年的投资经验中,您遇到过比较典型的失败案例是什么?比如您提到,当年美团的王兴在创业的时候就曾找您作天使投资人,投1000万就行,但您没投。对您来讲,这些经历带给您什么思考?

 

龚虹嘉:如果要说投资失败的经验教训,我想主要还是在对人的预判上。有时我们低估了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有时我们高估了一个年长的创业者自我再塑的能力和自我改变的勇气。

 

我原来投资创立的第一家公司,当时是跟一批最早回国的海归科学家们一起折腾的,后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那是20005月份,也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上市的企业。

 

由于我不善于主动请教,不善于谦虚学习,对美国股市、证券交易所的规则掌握不清楚,那时候也不知道该向谁请教,所以最后在美国科技股泡沫破灭的浪潮中收获寥寥。

 

我想这算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遗憾,不过人生任何的第一次往往都会留下些遗憾,以至于我成功后,没参与投资的项目也有不少,但我并没把它作为太遗憾的事情,因为有时不投,并不是认为这个项目不能成功,而是没有投资这个项目的冲动和激情。

 

主持人:投资界常说不要伸手去接飞速下坠的剑,事实上,您说自己去接、还接了好几个,这也让有人不解您的一些投资选择,表示您是在把“靠运气赚的钱用实力赔回去”。这是怎样的项目,您为什么接?又如何达到共赢?您说过将其打造好是未来三五年的目标,那么如何打造?怎样能将人们认为不可能事做成?

 

龚虹嘉:我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比较多谈及的是一个土壤类的项目。该公司名为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就有了非常豪华的投资人股东阵容,但到2015年基金存续期都满了,公司依然没有做到投资人期望的样子。

 

这些股东们一般都会要求公司在多少年内上市,如果不上市,公司经营层就要把公司回购,不回购就要清算。

 

我是在这种情况下把股东们退出的股份,按照他们几年前约定的条件回购下来的。那也就相当于是接了“飞速下坠的剑”,彼时该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处在风雨飘摇,资不抵债的阶段。

 

投资界说不要去接“飞速下坠的剑”,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接下来了,你的手也会被划得血肉模糊,还得继续随着下坠的剑的惯性继续下坠,最后要付出比想象大得多的代价。

 

让它止住下坠缓缓回升,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也非常挑战人性。这需要你有超凡的毅力和实力,任何一个环节接不上,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实力不济,都会是一个失败的投资。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当你接下一个烂摊子,你要能在满地垃圾里找出它尚存的价值、沉淀和有生命力的枝节末梢,甚至是一些更局部的东西。

 

你要把这些慢慢整理、提炼出来,再去寻找能让这些尚存价值的东西焕发活力的资源,可能是市场,可能是客户,可能是再续新篇的创新型且有突破能力的人才。

 

成就任何事,都需要找到最适合把其做好、做大、做强的人才。信心、耐心、实力、勇气、信任,这些越是在困难的时期变得越是重要。

 

另外,能从快速发展变化的外部宏观环境中看到新的机会,能敏锐地捕捉一些可以与自己手中尚存的资源相互弥补、相互滋润的力量也非常重要。

 

主持人:您说过,在您接触过的失败案例中,有些创业项目是因为商业模式不清晰,也许多投一点将产业拉长能够闭环,就可以有商业模式。在您的投资经验里,这样的情况占几成?失败的创业项目多数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呈现怎样的情况?

 

龚虹嘉:比如在中国的细胞治疗、干细胞领域,曾出现了魏则西事件,结局是政府发文,禁止将细胞用于患者的临床治疗,这使中国的细胞治疗行业陷入了困境,成了没有商业模式的创业。

 

上海有一家细胞治疗集团,不断地追加投入,把细胞储存、细胞治疗等几个环节融合到一起。没成立自己的细胞治疗医院时,它没有商业模式。其他医院也基于各种免责考虑和各种法律法规监管的顾虑,不敢用,或者说不愿付钱来采用这些技术。

 

随着医院得以设立和运行,一些投资人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细胞治疗闭环,又开始争先恐后地希望投资这个项目。

 

如果名不见经传的团队,率先实现了颠覆式的核心技术创新,想影响一个行业,可能还缺很多环节和元素。比如,他们需要消费者因该技术出现而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他们要做出一个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吸纳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还要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也是我在未来会用心去观察和对接的项目类型。也许通过我投其它项目获得收益来输入,也许通过我的任性来输入,我会加大一点投资。也许没商业模式、没盈利能力的公司就因此而改变。我愿意忍受较长的不盈利时间。

 

主持人:您原本只投“土鳖”不投“海归”,但现在对土和洋的态度好像没那么鲜明了,更加“中西贯通”。能讲讲您当初的选择原因以及思路的转变过程吗?想必您也关注国外市场,国内外创业发展趋势上有怎样的不同?

 

龚虹嘉:我不喜欢投资过于自信、过于自我的土鳖创业者,背景很豪华、非常受专业投资机构追捧的海归我也很少涉足。

 

有些国外回来的海归,可能在对一些新技术的突破、认知和积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他也可能在某个细分应用领域有较深且专业的研究,这也许能跟我原来投的一些项目,或者我看到的一些国内特定的应用场景做比较好的结合。

 

如果海归团队的开价不是那么高,也许我也会和他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一般海归也都是华人,大家还是可以对很多事物有共同的认知。

 

这些年,我也投了一些海归创业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聚焦生物医药、基因编辑、免疫细胞治疗这些方面,是技术创新和临床应用经验积累的结合。

 

我想,中国还是有不同于国外的特定应用环境。比如说,中国的医保对每个民众付出的资金有一定限度。所以,如果一味强调药物的有效,一味要回避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使制作成本变高,药价高昂后就不太容易造福众多患者。

 

我也在想,是不是可以和中药结合,在固本扶元的基础上提升人们的免疫力,使药物的疗效变得更好。可能这也是“中西贯穿”的一种思想。

 

主持人:您曾说过,您选择项目时,会结合技术发展趋势、社会文明发展路径及执政者的理念改变进行分析和预判,加之对创业者个人特质的认同与好感。您会选择什么具有怎样特质的创业者?以您的经验,优秀的创业者都是什么样的?

 

龚虹嘉:有时我们认同一个人的特质,但我们还是会怀疑他是否能够做成他想做的事,因为他可能没有积累,或者缺乏一些要做成那件事所需要的关键成功因素,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犹豫,我也很犹豫。

 

当然,肯定还是会有例外。比如马云想做的每一件事情,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淘宝、支付宝,事实上他也从来没做过,也没出过国,没有国外类似公司的经验,但他仍然能创造奇迹。

 

像这样的神人创造的商业奇迹,我们确实把握不住。但有些本来可以判断出趋势的,有时候错过,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跟进和观察,也没做太多的过程交流。

 

比如我们同济公管学院有一位校友吴向明,他当时在杭州的一家医院,10年前,就要出来做体重管理的项目。当时我觉得减肥方法千万种,无非是快还是慢,是否有副作用,但是副作用又很难在短期内非常清晰地看到,因此判断这是个不太容易脱颖而出的方向。他找过我好几次,我也并没认为这件事能做成。

 

但他是从医院出来的,非常执着,善于学习,也很有专业精神。他跟一些医院对接,为患者做治疗后的体重管理。10年下来,他也做得非常棒,现在可能是中国做体重管理最好的一家公司。

 

这也算是我有遗憾的一个项目。今年疫情期间,我胖了20斤,我最近在想,这可能就是对我当初没有投吴向明体重管理项目的惩罚。

 

创业者能够认清自己,再把外部有利于发挥自己长处和与众不同背景的资源进行整合,才有可能成功。只是模仿,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主持人:从您投资的经验看,对创业者来说,未来会有哪些新机会?

 

龚虹嘉:我记得有很多成功者告诫后来者说,在人工智能进入到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的时候,每件事情都值得重做一遍。本来没商业价值的东西,当我们融合进了新技术,也许就能产生新的生命力。

 

所以人工智能会给创业者带来新的机会。当然你需要有想象力,还要有优秀人才,拥有优秀的技术整合能力。

 

再一个就是生物合成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这也使很多原来需要5年、10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有了新的解法。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半年,就能够达到那种境界。

 

比如我们做植物成分提取,之前有植物某些成分稀少,提取很困难,现在用生物合成不但能够提取,还能提高纯度,增加产量,时间短,数量足,不是靠单纯的自然演变,这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创新机会。

 

基因编辑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大想象空间。当然,我相信基因编辑也有可能带来很多副作用,人类要如何去评估它、掌握它,也需要我们去平衡。

 

 

 

细胞治疗可能也会把人类带到新境界。同时,新的提取技术、合成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又会带来新材料的大量出现。

 

主持人:华中大的创业氛围一直很浓厚,学生颇有敢闯敢为的创业精神,越来越多的人在校创业。有什么话是您想对创业者说的,尤其是这些年轻的创业者?

 

龚虹嘉:我去年在刘玉老师组织的一次启明学院创业者座谈分享会上说过,现在是对创业者来说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第二句话是,这个时代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和逆转,过去不能做的事情今天都能做,过去能做的事情今天也许都不能做了。

 

现在各个行业头部企业效应明显,头部血液的阵营也非常清晰,这使优秀的创业者更容易锁定目标——去这些优秀的头部企业,学知识、长见识,站在更高的位置和更多优秀的同事合作。之后当你再出来创业时,也许就有一番一览众山小的事业了。

 

基因编辑技术、生物合成技术等等,使在校的博士生、教授用自己的力量就能实现对人类进程的一些改变。所以我在三年前在母校企业家论坛上说过,我们的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善良与爱的教育,让这些未来具有知识的年轻人推动科技进步,不断做出向上、向善、让人变得更健康快乐的创新。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都需要拥有不竭的创新力,独立地孜孜追求的学习能力,我们要视野开阔,有想象力和感召力,这会是未来的创业者寻找创业机会、聚合优秀人才且创业获得成功非常重要的几点。

 

想象力尤为重要。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各个领域、各个方向、各个行业,新技术层出不穷,历史和历史的数据模型已经不能完全地指导我们的未来了。

 

主持人:其实,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必然和性格特质有关。您为什么总想做常人认为很难成的事?您是一个容易冲动和勇于冒险的人吗?就您自己,经历过哪些心路历程的变化?

 

龚虹嘉:这个时候直觉、想象力就变得非常重要。我在常人容易产生冲动的事情上总是不敢冲动,在勇敢者愿意冒险的事情上总是不敢冒险。

 

这可能跟基因有关,也可能跟成长经历有关。可能我做成了若干件别人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之后,这种心理和心态就会被强化和放大。

 

主持人:在未来,您有何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龚虹嘉:有哲学家说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可能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是到了使命这个阶段了。我去做一件事的动机,或者说会让内心产生冲动和激情的东西,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

 

 

我想继续支持和帮助那些有才华、有梦想、有天分的年轻人,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和人生突破,这是我发自内心有冲动想一直干的事情。

 

我现在还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的控股股东,我想带领我作为大股东、作为控股股东的几家公司走向成功。

 

我希望令跟我一起在公司奋斗的员工,特别是经营层的骨干们,能从我引领的这些企业的成功里同步实现自己新的人生价值,让他们有机会实现更美好的人生愿望,这是我近期要去努力做好、做成的事情。

 

通过让土壤变得更健康、更有生机、更有活力,使其生长出好的药材,治好人们用西药、用通常药物无法治好的慢性病和绝症,改变人们对中医和中药的看法,也是我觉得有机会且值得去做的事情。

 

我现在也是好几家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干细胞公司的主要股东和管理者。让干细胞造福人类,使人类变得更健康长寿,变得更加美丽,在进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是我要去努力奋斗的比较重要的事情。

 

我愿意相信缘分,我比较珍惜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当然也包含了这些曾在一个班、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校友们。

文章推荐

微信扫一扫

300多万优质简历

17年行业积淀

2万多家合作名企业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猎才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