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位推荐
- 珍格医疗-临床销售 15001-20000
- 地奥制药-医药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医疗-医疗设备销售经理 面议
- 大唐-兼职招商经理 面议
- 景德中药-直营经理 6001-8000
- 安邦医药-省区招商经理 8001-10000
- 恒瑞医药-医药信息沟通专员 6001-8000
- 黄河中药-学术讲师 8001-10000
发布日期:2025-03-31 浏览次数:12
近日,我院感染性疾病中心联合肾脏内科、临床药学部等多学科团队,成功救治一例肾移植后侵袭性东方伊蒙菌(Emergomyces orientalis)肺炎患者。患者为25岁女性,3年前在外院进行肾移植手术;感染东方伊蒙菌后,在外院进行了3个多月的诊治,但病情反复并呈加重趋势,辗转多地后转诊到我院进行治疗。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患者3+月前突发高热(体温峰值40.2℃)、胸背部疼痛伴咳嗽,外院影像学显示双肺多发斑片影及结节,先后在多家医院就诊。曾考虑诊断细菌性肺炎、肺结核,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抗结核治疗,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测序(mNGS)检出东方伊蒙菌——这是一种常见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真菌,人体感染极其罕见。
患者通过多渠道了解到我院曾成功救治一例播散性东方伊蒙菌病患者,随后于2025年1月13日转诊到我院感染性疾病中心曲俊彦主任医师医疗组治疗。入院后患者持续发热,伴明显右侧胸痛、胸闷、气紧、乏力等不适,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相关检查,肺泡灌洗液送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DNA)仍检出东方伊蒙菌,但培养阴性,意味着极易出现漏诊。
东方伊蒙菌属全球罕见致病真菌,常规培养阳性率低,极易漏诊。虽然现在确诊了,但是医疗团队仍然面临着三大考验——
免疫矛盾:肾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等强效免疫抑制剂,但免疫抑制状态会导致抗真菌疗效不佳,加剧真菌播散风险。
药物博弈:患者肾移植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存在肾毒性,可能引发移植肾功能衰竭;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和多种免疫抑制剂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降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进一步增加抗感染难度。
指南真空:全球仅报道百余例伊蒙菌感染病例,无成熟治疗方案可循。
感染性疾病中心侵袭性真菌病诊疗亚专业负责人曲俊彦主任医师牵头,在宗志勇、吕晓菊等教授指导下,联合肾脏内科、临床药学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验医学科(检验科)组建MDT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实施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团队首先采用超敏PCR联合二代测序技术,从肺泡灌洗液中捕获东方伊蒙菌特异性基因片段,并排除其他致病菌,确认致病“元凶”;随后,基于真菌形态学特征及有限的文献参考,选择伏立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策略,并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精细调整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行支气管镜下病灶灌洗,降低真菌负荷;此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精细调节抗排斥免疫抑制药物种类及剂量。
经过3周的精心治疗,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胸痛症状明显减轻,肺部CT显示病灶较前明显吸收,已于2025年2月7日出院。出院后2个月随访,患者病情持续好转,移植肾功能稳定。
东方伊蒙菌于2017年由我国学者首次鉴定命名,属双相真菌,最新的系统发育研究将东方伊蒙菌归为新兴真菌属(Emergomyces)。由新兴真菌引起的疾病称为新兴真菌病(以前为播散性伊蒙菌病),有误诊率高、播散风险高、病死率高(约50%)、临床认知度低的特征。该病多见于HIV感染和器官移植等免疫缺陷或低下人群,主要侵犯皮肤系统和呼吸系统,常引起播散性感染,人与人之间不传播。目前新兴真菌病治疗无共识指南,多基于观察性研究和专家经验意见,但药物与药物相互作用使临床治疗进一步复杂化。这一案例的成功救治,也为我院相关治疗积累了经验。面对移植患者侵袭性新兴真菌病,感染性疾病中心曲俊彦主任医师认为,必须构建感染-移植-药学-检验四方合作,在抗感染疗效与器官功能保护间找到精准平衡点。
300多万优质简历
17年行业积淀
2万多家合作名企业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