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三支团队入选“华科大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

发布日期:2025-04-24 浏览次数:23

武汉协和医院 武汉
0个在招职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始创于1866年,初名 汉口仁济医院 ,1928年英国基督教会与循道会联合,将医院更名为 汉口协和医院 。2000年,随同济医科大学联合组建 华中科技大学 ,正式更名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由一所教会医院逐步发展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培干为一体的,拥有一流的人才实力、先进的技术实力、精良的设备实力的大型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截止2003年底,编制病床1300张,全院职工总数2211人,其中:医生618人、护士819人、技术人员349人、行政人员241人,工人243人,正高职称104人、副高职称210人、中级职称891人、初级职称551人,其他515人,博士生导师91人、硕士生导师346人。协和医院占地面积近百亩,在建中的34层外科大楼与14层的医教大楼、12层的门诊大楼和14层的干部病房大楼遥相呼应,形成较合理的医疗布局。设有协和肿瘤诊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血液疾病研究所、耳鼻咽喉科疾病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湖北省干细胞应用与研究中心、美国Utah大学湖北省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先后成立了亚洲紧急救援中心、湖北省急救中心、腹腔镜外科治疗中心、胰腺外科中心、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眼科准分子激光中心、皮肤激光治疗中心、碎石中心等17研究治疗中心,15个研究室、62个实验室,各级重点学科12个,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群。医院各类专科齐全,现有43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呼吸内科、妇产科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血液病、医学影像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脑外科、传染病等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该院医疗设备精良,全院设置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中央空调、中心对讲呼叫系统,拥有超导型核磁共振、16层螺旋CT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双探头可变角SPECT机、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仪、高压氧仓、单光子适形加速器、双光子加速器、伽玛刀治疗仪、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体外超声碎石机、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腹腔镜、系列心肺监护设备等大型现代化设备,为保证广大患者在我院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该院每年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130余万人次,年住院患者达3.8万人次,年手术量1.8万台次,各项主要医疗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医院长期坚持以精湛的技术服务患者,重大的医疗成果800余项,其中心脏移植患者存活率超过一年,心肺联合移植病人刷新国内存活纪录, 人工建立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恢复截瘫患者膀胱功能 为世界首创;同种骨髓移植、肝脏移植、干细胞移植等为国内领先水平;冠状动脉搭桥术、双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急性重症胰腺炎救治、胰腺肿瘤治疗、显微外科手术、同种异体鼓膜移植、腔镜下巨结肠切除术等技术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 科学办院、科教兴院、科技强院 是该院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近20余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合作课题、 八五 、 九五 、 973 、 863 等项目共624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38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100余名专家教授在各级各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职务。近10年来,在各级期刊上和会议发表论文80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担任耳鼻喉科全国统编教材主编、麻醉科全国规划教材医学全国规划教材副主编,是12部全国统编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的参编单位。出版各类专著300余部,主办期刊10种,与德、英、美、日、法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协作和学术交流。协和医院教学组织结构完善,现有8个系:医学一系、内科学系、外科学系、妇产科学系、儿科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口腔医学系、中医系和16个教研室(诊断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内科、传染病学、放射科、中医学、实验诊断学、急诊医学、肿瘤病学、老年病学、临床药学、临床护理学、麻醉科、口腔科。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生导师88名。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生导师454名。至2003年底,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0余名。该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全院90%以上理论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10%以上。承担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一大班的临床课题理论教学、轮回实习、毕业实习教学任务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理论教学、临床实习和临床三级学科实习教学及科研论文撰写、答辩工作。同时还承担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妇幼卫生专业的临床课题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任务。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500余名,接收德国、朝鲜等国家留学生20人左右。2003年《耳鼻咽喉科学》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耳鼻咽喉科学》和《核医学》被评为学校精品教材。协和医院医院曾先后被评为卫生部 三级甲等医院 、 爱婴医院 、 全国百佳医院 、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 、 卫生部抗洪抢险救灾防病先进单位 、 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 湖北省卫生系统文明单位 武汉市文明品牌医院、武汉市 计量价格信得过 单位等荣誉称号。协和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以精湛的技术、优美的环境、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2025年4月16日,华中科技大学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答辩会在启明学院亮胜楼举行。经团队答辩、专家评审,我院3支团队入围,他们分别是“kidney-grid交叉创新团队”“rocket car细胞引擎”和“第六感团队”。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示范性学生创新团队是全校学生创新团队中的优秀典型,是独具华科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旨在充分发挥导师的灯塔指引力,聚焦本科生自主创新、科研训练,守望本科生拔尖人才成长,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近年来,在“科研报国”的号召下,第一临床学院积极探索科研育人举措,取得一定成效。坚持主办学科竞赛,举办大学生科技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与竞赛,为学生搭建科研实践舞台;大力营造创新氛围,开展“青年圆桌派”、“医学生创新创业”集训营等,激发师生热情;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探索本研一体、跨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KIDNEY-GRID交叉创新团队

全称为“Kidney-Integrated Drug Nanocarrier Engineering & Yield-Guided Responsive Intelligent Delivery Team”,是由附属协和医院张春教授主导,联合药学院黄昆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张连斌教授共同构建的集肾脏医学、纳米材料与智能药学深度融合的交叉创新团队。

团队高度重视学生培养,精心构建起本科生(60%)-研究生(20%)-教师(20%)的倒金字塔结构。目前,团队汇聚了43位学生成员,来自临床医学、药剂学、材料化学等多个学科背景,采用“临床+基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已在纳米载体合成、肾脏靶向配体筛选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前期成果,为团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团队成立以来,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其中IF>10的论文高达10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1篇,申请专利10余项。如今,团队已经形成了“临床医师+研发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输出特色,这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多元化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RocketCAR细胞引擎团队

团队成立于2024年,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梅恒教授与海外优青、机械学院微纳制造专家赵精晶研究员联合指导,聚焦细胞免疫疗法前沿,针对传统CAR-T制备周期长、流程复杂的临床痛点,团队融合免疫细胞工程化改造与微流控技术,开发床旁即时CAR-T制备系统,旨在通过分选—激活—转导全流程床旁化设计,缩短细胞制备时间,减少个体化差异,同时大幅降低治疗费用,将实现细胞免疫疗法的范式革新。

团队招募临床医学、机械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大二及以上)与研究生,致力于培养兼具临床洞察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需求牵引+项目制学习”为核心,依托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资源,通过“导师-学生”双向直通机制与动态任务分配,构建“学-研-用”闭环体系,重点攻关柔性微流控技术开发、CAR-T适应症拓展及床旁制备标准化,规划3年内完成技术产业化原型,5年建立国际领先的CAR-T快速制备系统。

团队常态化开展周会、线上协作平台数据共享及临床-工程联合研讨会,每月邀请医生与工程师协同解决技术难题;特色活动包括本科生主导的床旁技术实战营(参与患者样本处理与芯片制造)、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竞赛集训(覆盖“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及国际会议模拟答辩,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学术能力。成立以来,团队取得显著成果:发表IEEE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会议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华中科技大学全球校友医工结合与大健康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胜奖,彰显医工交叉育人的卓越成效。

第六感团队

团队初创于2024年2月,由武汉协和医院青年长江学者孙宇教授和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田耀华教授初创,第一临床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本科生、博士生组成,旨在通过跨学科合作,将临床实践与公共卫生知识相结合,揭示日常生活与医疗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托协和医院耳鼻喉研究所,团队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神经影像学分析数据,揭示生活与感官健康关系,逐步揭开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如何微妙影响我们的听觉、嗅觉等感官体验,以及这些感官感觉变化如何进一步作用于人体健康与心理状态的面纱。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深度融入“十四五”学科交叉发展大局,携手更多医学相关领域前沿力量,持续聚焦感官器械研发。团队将持续构建并完善跨学科研究平台,整合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资源,组建更强大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深度融合与创新,为推动感官健康领域的发展、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贡献更多力量。

团队面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及生命科学等专业招募大二以上本科生及研究生,实施“双导师制”培养体系(校内技术导师+临床专家导师),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与跨学科研讨,确保研究的系统性与临床转化价值。

参考链接:http://news.hust.edu.cn/info/1004/55100.htm

文章推荐
  • 2023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报考专业参考目录
    2023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报考专业参考目录
    2023-09-11
  • 最新!一批医械公司,获国家表彰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通知,确定了2017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03家医药企业上榜,扬子江、正大天晴、九芝堂、济民可信、
    2018-01-02
  • 地震急救药,这些企业有!
    举国悲恸! 8日晚9点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后,昨日(9日)上午7点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也发生了6.6级地震。据目前报道的情况来看,随着伤亡损失情况统计的
    2017-08-10
  • 4家公立医院被托管!
    4家公立医院被托管! ▍一个市,4家公立医院被托管 据新华社报道,8月6日,陕西省韩城市与西安交大一附院共同成立韩城市医联体医疗管理中心——韩城市将辖区内四所
    2017-08-09
  • 震惊!药企高管集体反水!
    8月4日,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民事案件。 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吉娜公司”)起诉原董事长助理、药业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某及第三人辽宁启
    2017-08-07

微信扫一扫

300多万优质简历

17年行业积淀

2万多家合作名企业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猎才二维码